甘家动态
大 事 记
文明创建

 

 

 

周五清明丨折柳寄相思
[ 发布日期:2019/4/4    阅读次数:1259    改变字体大小: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 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有清洁明亮之意。

意谓在这段时间里,

雨水较多,空气清洁,

气温回升,阳光充沛。

清明节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喜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春日里的草长莺飞和谐而自然。虹就是天上的彩虹,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埋伏了一个冬季的干燥粉尘,初遇春日小雨,便可洗涤天空阴霾,云薄漏日,日穿雨影,便可窥见一方虹。

桐始华

田鼠化为鹌

虹始见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的祭祀节日。“祭祀”即是悼念先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踏 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除了传统的祭祀项目,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春光烂漫,在这个万物苏醒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散心,欣赏春光的美好,享受放松的姿态。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喝 粥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

桃花粥

吃青团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清明团子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吃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螺蛳食法颇多,炒螺蛳、酱爆螺蛳、麻辣螺蛳……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嗦嗦螺蛳,喝喝啤酒,那绝对是一大快事之一。

清明即事

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上一篇:通知|民俗馆清明开放公告及免费讲解时段 [2019/4/4]
下一篇:活动回顾丨妙“布”可言画民俗之清明 [2019/4/4]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020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