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 文物会说话 如果文物会说话, 说出文物背后的故事, 聚焦文物蕴藏的价值内涵。 看“二十四孝”纹隔扇门, 听“二十四孝”小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古代以“孝忠”为核心, 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巨大, 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 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抚养我们成长, “孝”就是对父母 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 
孝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 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 根源、起点和核心内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的生命和身体来自父母,不能毁伤,要珍爱,这是基本的孝行。儒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行孝的开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二级文物 清代中期“二十四孝”纹落地隔扇门 “二十四孝”纹落地隔扇门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构件,是一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的民居建筑。整个隔扇门由格心、上绦环板、裙板及下绦环板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不同的图案构成了一件即实用又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精美建筑构件。 
二十四孝故事之涌泉跃鲤姜诗,东汉人。奉母至孝,妻庞氏事姑更佳。母好食江水,庞氏常去六七里外汲水供之。母又嗜鱼,诗夫妇常捕鱼奉母。一日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以供母,此乃孝感之故。 
中绦环板雕刻之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今四川德阳,后出任江阳令,卒于官),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 一朝双鲤鱼。 子能知事母, 妇更孝于姑。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孝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