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 文物会说话 如果文物会说话, 说出文物背后的故事, 聚焦文物蕴藏的价值内涵。 看“二十四孝”纹隔扇门, 听“二十四孝”小故事。 “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出生也。”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 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 根源、起点和核心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古代以“孝忠”为核心,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长,“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二级文物 清代中期“二十四孝”纹落地隔扇门 “二十四孝”纹落地隔扇门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构件,是一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的民居建筑。整个隔扇门由格心、上绦环板、裙板及下绦环板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不同的图案构成了一件即实用又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精美建筑构件。 二十四孝故事之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隐居教授,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遂三复流涕,后门人至废《蓼莪》之篇。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中绦环板雕刻之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后人有诗云: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慈母怕闻雷, 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 到墓绕千回。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孝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