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动态
大 事 记
文明创建

 

 

 

云游博物馆丨百年古宅的建筑之美
[ 发布日期:2020/2/21    阅读次数:1495    改变字体大小:      ]

一提起甘家大院,大家想到的大多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里面形形色色的民俗工艺品。丰富多彩的民俗技艺确实夺人眼球,引人注目,但随处可见的一砖一瓦、习以为常的一木一石,却默默充当了衬托鲜花的绿叶角色。这些一不小心就容易被人忽略的建筑本身,却蕴含着无限的传统建筑之美,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流淌。 今天这期”云游博物馆“,我们不看展览,来欣赏这大院充满诗意的建筑之美,透过镜头,品读它的百年韵味。


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占地面积9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民间把甘家大院这样的大型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十九间半“。南京的”九十九间半“民居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及建筑装饰处处都体现了儒家礼制和清静淡薄、内敛含蓄的文人思想。甘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多进穿堂式,由几重院落组成,设有门厅、轿厅、大厅等。总体风格简洁明朗简朴而不失精巧,沉穆大气而不乏细腻。建筑装饰题材中运用最多是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在民居建筑的隔扇门夹堂、裙板、砖雕门罩、梁枋随处可见。


装饰砖雕

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若隐若现,白墙黛瓦在树叶的掩映下,就如中国山水画般诗情画意。一直以来,甘家大院都是摄影爱好者们喜爱的拍摄地,百年老宅里的韶光更替,四季流转在镜头里被定格成一帧帧唯美的画。





大宅院里的小园也是一处极佳的风景。小园是甘熙宅第中的后花园名,位于宅院东南,地势北低南高,园内原有假山、水池、小桥,种植梧桐、兰花、绿竹等植物,环境清幽。

甘福父子读书、休闲之所就在小园,文坛领袖姚鼐以及孙星衍、程春海、何绍基、朱绪曾等名士常与主人在此雅集。园中崖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势若天成,津逮楼、桐阴小筑、三十六宋砖室等建筑就在园中。

“小园”之名乍听似乎寻常,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与金陵甘氏儒雅谦恭的家风相合。“小”的意思是细微的事物,其中又有自谦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周易》中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之句,意思是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般。


“小园”的建造者是清代著名造园名家戈裕良。戈裕良被喻为“叠山大师”,南京著名的五松园、五亩园,苏州的环秀山庄都是其所作。他所造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入山洞疑置身粤桂,曾创“钩带法”,使假山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可坚固千年不败,驰誉大江南北。据载,“小园”中的假山结构天成,大小不同,各具胜趣,仿佛姑苏狮子林景象。

咸丰三年(1853年)春,太平军攻占南京,甘熙宅第遭到最为严重的破坏,津逮楼、三十六宋砖室等建筑均遭焚毀,“小园”亦被毁坏。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收复天京(南京),甘熙宅第又遭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成立江宁善后总局,甘延年之子甘鳌代表各房族人重新申领了房屋执照,甘氏族人回到祖宅后,同心协力,整理屋舍,建筑又陆续恢复,但“小园”及其中的津逮楼、三十六宋砖室等建筑一直未曾复建。
 民国时期,“小园”日渐荒废,但园中仍有茅亭、水池、假山等遗存,五、九房的甘浏、甘法兄弟,还经常邀请好友在南边的空地打网球。1951年后,甘熙宅第沦为大杂院,“小园”中的空地大部分盖上了房屋,假山被运走,池塘被填埋,茅亭被拆除,当年秀丽的私家花园已面目全非。

2006年6月,甘熙宅第二期修缮保护工程启动,“小园”得以修复。如今的“小园”假山叠翠、游鱼戏水、回廊环绕,一派清新气象。北园块石铺地,高大的津逮楼耸立其中,楼前平台开阔,两株参天古木郁郁葱葱。南园绿地平远,峰石花卉点缀其中,临水的方亭造型舒展,“小园”的匾额就挂在亭上。这里已成为游客小憩的绝佳去处,漫步园中,令人神清气朗,悠然自得。


现在的甘家大院,还处于闭馆状态,不过随着疫情的好转,南京市的公园、景点等在陆续开放,相信我们也会很快和大家见面。春天可能会迟到,但是一定不会缺席,待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时,带上相机,来大院里踏青吧,最好的春光,都在这里等你~

本文部分照片来源新浪微博,作者见水印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上一篇:假期不出门,在家看展览、猜灯谜,一起过元宵~ [2020/2/7]
下一篇:非遗美食汇丨疫情结束后最想打卡的美食是什么? [2020/2/22]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020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