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 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也是“数九”的开始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冬至习俗 祭拜祖先
老南京称“冬至”为“大冬”。这一天,老南京的百姓与大多数地区的人们一样,都要开展祭祖活动。在六合一些地区,每逢“冬至”节,凡有女儿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物到女婿家,即所谓的“送冬”之俗。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也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汤圆
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冬至日吃冬至团(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日清晨,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所以冬至吃汤圆,成为我国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喝鸡汤
每年冬至,南京人早早地就会去菜市场排队,买上一只老母鸡回家煨汤。因为在南京有“一九一只鸡”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冬至日算起,每进“一九”都要喝一碗鸡汤,这是南京人特有的进补习惯。热乎乎的鸡汤喝下去,既暖心又暖胃,不仅能御寒,也让人嗅到了一股年的味道。

吃豆腐
除了鸡汤,豆腐也是南京人冬至餐桌上的“标配”。豆腐谐音是“多福”,象征着对新年的美好寓意,老南京人图个吉利,所以冬至这天一定要吃豆腐。老南京做豆腐的方法有很多,青菜豆腐“保平安”,葱煎豆腐则取“从容与富余”之意。据传,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与朱元璋有关,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由来。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