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动态
大 事 记
文明创建

 

 

 

守望长安·第二期
[ 发布日期:2021/4/8    阅读次数:1968    改变字体大小:      ]

守望长安·第二期


“甘熙宅第”蕴含的消防思想


   文物安全是文博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博事业的底线、生命线。也是广大民众普遍关心却很少目睹的领域。

   民俗馆综合业务部联合安保部,共同推出“守望长安”系列文章,给广大观众展现不一样的甘熙宅第。借此展示南京市博物总馆在“甘熙宅第”保护、利用方面付出的努力。作为非业务部门(安保部)开展学术研究的有益尝试。希望大家喜欢!




甘宅消防思想初探


01“风水压胜”防火思想


   甘福、甘熙父子,一生笃信风水。作为甘熙宅第最早的营建者,其“风水压胜”的防火理论深深烙印在古建宅第之上。位于甘宅东北部的“津逮楼”,着意模仿宁波天一阁样式,是甘氏“风水消防”理论的典型案例,让我们结合《白下琐言》之记载,作一简单剖析:“家大人(甘福)闻之曰:‘尔之言是也,惟闻天一阁北方有隙地,累石为坎卦,取生水之义。此实有至理。异日,予家筑津逮楼宜北向,即于壁间以砖作坎卦六象,其谨识之。’”传言中天一阁用堪舆之法防范火灾的措施被津逮楼完整的继承下来。首先是将建筑朝向定为北方,这不光与整个甘熙宅第的建筑朝向保持一致,且北方属水,古人相信能借此起到预防火灾之效果;其次是在建筑墙壁间用砖石垒出坎卦造型,希冀用八卦中的水卦预防火灾隐患。



   天一阁以“天一生水”作为自己取名的根据,这一方法也被津逮楼承继下来。“津逮”二字典出《水经注·河水》:“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峯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㠁㠁,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所谓“达”者,戴震校曰:“达,近刻作逮”。以《水经注·河水》篇作为楼名由来,其中消弭火灾的用意不言自明。



02临近园池布局藏书建筑


   甘家最早的藏书场所应推“桐阴小筑”,甘熙在此写下过《桐阴随笔》十卷。桐城派学者马沅在《桐阴小筑记》中写道:“桐阴小筑者,梦六先生(甘福)藏书处也。拓地半弓,排签万卷。池横碍步,疏落叶而泉通,山大如拳,拨蒙茸而路杂,地无他树,但种高梧,庭有余清,常垂新阴。”

一弓约等于今1.67米,为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文学描述中的半弓之地难得精确,仅指占地面积狭小。文中花了大量篇幅对桐阴小筑周遭环境进行了描写,可以想见此建筑应布局在甘熙宅第后花园之内,考虑到室内藏书防火之需,当距园池不远,便于实现“池横碍步”的建筑效果。结合“津逮楼”的布局特点来看,两者同为藏书建筑,同样临近南园水池,反映出甘氏家族对有特殊防火需求的建筑,遵循着临近园池布局的原则。



03将金石收藏与建筑融为一体


   《白下琐言·卷七》记载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甘氏家族在津逮楼侧“增筑书室数楹,兄(甘煦)将各砖嵌诸壁间,颜其屋曰‘卅六宋砖之室’”。说起室名的由来,需要追溯到道光五年(1825),时任宝应教谕的甘煦从宝应县城北部的宁国寺瓦砾中获得三十六块南宋砖石,其中文字古雅,精神完具者有十四块。甘煦对其钟爱有加,摹写砖铭汇编为《三十六砖归装图》,一时名流题咏甚多。可惜没过多久,图“为训导曹君鸣銮携之归歙,遽毁于火,洵一大憾事。”甘煦只得重新拓印砖铭,编制图页,征引诗文,积之数年方复旧观。可能是经历了这次的失而复得,甘煦才下定决心修筑“卅六宋砖之室”,将所得宋砖嵌诸壁间,希冀能够永久留存。



结语


   上文列举的几则古建消防举措,反映出甘氏家族独具特色的消防思想和文化,为今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打下了最初的消防基础。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甘熙宅第建筑群落的现实布局及秉承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科学的保护、利用细则。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上一篇:守望长安·第一期 [2021/4/8]
下一篇:守望长安·第三期 [2021/4/8]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020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