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南是南京最早的老城区,人烟稠密,街市繁华。在跌宕起伏的城市历史之中,那“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民居宅院,让我们至今仍能一览老城南的昔日风貌。
在老城南众多的民居建筑群中,你一定会被南捕厅小巷深处隐隐可见的那片黛瓦粉墙所吸引,这便是包含了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46号,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宅第,如今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馆址所在。
这片隐于闹市之中的老宅,让人无限遐想,这是谁人所建?这深宅大院中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从今天开始,小熙将带你走进这座百年老宅,一探究竟~
在这一期的“云参观”栏目,我们将首先带领大家参观南捕厅15号的第一进和第二进~

(图片来源:@南京-老李)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甘熙宅第的大厅——友恭堂。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甘熙宅第的主人,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的祖脉渊源和迁居南京后的发家史。

金陵甘氏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丞相甘茂。他是战国中期秦国的一位名将,先后平定了汉中、蜀地之乱,在秦武王时为左丞相。后因遭秦王猜疑,被迫逃至齐国,任齐国上卿。

秦上卿甘罗,是甘茂之孙,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其才能深受吕不韦赏识,经吕不韦荐举为秦王特使。甘罗奉命出使赵国,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打燕国,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秦昭王便封他为秦上卿。这也是典故甘罗拜相的史实来源。

折冲将军甘宁,字兴霸,三国时期人。他初投刘表,后归孙权。先随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军功显赫。当年曹操进兵濡须口,甘宁以百余步兵夜袭曹营,斩首数十级而还,曹营大乱。孙权赞之为“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因他勇而有谋,文武双全,人称“江东虎臣”。

于湖敬候甘卓,是甘宁的曾孙。在晋元帝时,晋封为于湖侯。后授安南将军,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镇守长江中游武昌,趁晋室衰微,企图谋反。甘卓因不从王敦谋反而被其所害。晋明帝司马绍知其忠义,并于太宁三年追封其为骠骑将军,谥号为敬,因此甘卓史称于湖敬候。
这位东晋大将甘卓,就是金陵甘氏家族的直系祖先。甘熙宅第户内第二道门上曾有“于湖世泽,渤海家声”的门联。“渤海”指西汉时所置的渤海郡,为甘姓的郡望之一。而“于湖”指的就是东晋大将甘卓的世居之地。“于湖”属丹阳郡,今江宁区小丹阳在旧时属于丹阳郡,也是金陵甘氏家族的祖脉发源之地。
迁居南京

明朝中叶弘治年间,甘氏族人中的一支离开祖居地小丹阳,进入南京城内,开始以务农、经营田产为生。
后来至乾嘉之际,南京的丝织业大盛,当时甘卓的后代甘国栋率子行商,经营“剪绒、江绸、贡缎、棉纱、布帛”,历经几十年、两代人的努力,家境逐渐殷实。
入城以后,甘家最早是居住在淮清桥之东花园(明初中山王徐达的花园,现为白鹭洲公园)。此后甘家又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地,并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式迁居于城南南捕厅,在小丹阳甘氏“有相堂”下创立分支堂号“友恭堂”。
同年,甘国栋去世以后,其长子甘福开始主持家政,他率领弟弟遐年、延年、鹤年同心协力、勤俭砥砺。在嘉庆十七年前后,开始在南捕厅旧宅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一举奠定了甘熙宅第的规模,为甘家后世的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期的云参观就到这里啦,相信大家还有点意犹未尽,友恭堂的“友恭”二字是何意义?其又有怎样深刻的内涵?下一期,小熙将继续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友恭堂”,咱们下期见!
在介绍完金陵甘氏家族的祖脉渊源和在宁起家的历史后,小熙为大家解答一下热心游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图片来源:@小烊的百褶裙)
目前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1.风水方面,甘家以经商起家,而我国最早的风水学专著《图宅说》中有“商家门不宜南向”,“商金,南方为火,金火相克生凶;北方为水,金水相生则吉”的说法,因此坐南朝北的布局在风水意义上是希望能够起到逢凶化吉的作用。
2.礼制方面,因甘姓源出“渤海”,“坐南朝北”有怀念先祖、不忘祖宗的意思。